民间舞蹈演出活动的主要场合有迎神赛会、岁时灯市、俗节盛会、婚嫁喜事、丧事道场等。本土民间舞蹈的主要特色是群体自娱,同时娱人;借助道具,以壮声势;歌舞结合,音乐简练。
1、龙舞:龙舞遍及本地集镇乡村,至少数百年不衰,甚至可追溯到唐宋时代。龙舞本地俗称“调龙灯”、“袅龙灯”。据查,当年抗战胜利时,仅马桥地区自制布龙四五十条,场面极为热烈。当地人舞龙,讲究“圆、活、技”。舞龙风格有文武之分,装饰为赤、黄、金、黑色的为武龙,又称虎龙、火龙,重舞龙技巧;装饰为白、青、银色的为文龙,又称看龙,重道具装饰。
2、荡湖船:又称采莲船,各地均有流传。因“船”制作不同,表演人数也可三人或四人不等。虹桥地区的“船”形似鲤鱼,颛桥地区的船形如“罱泥船”,其他还有龙形、凤形、元宝形等。表演灵活自由,不受场地限制,模拟驾舟动作,予以发挥。
3、鲁汇八仙高跷:俗称长跷,属高跷舞蹈之一种,以高跷饰演“八仙”人物而得名。
4、塘湾武松打虎:习称老虎灯,受狮子灯的启发而演变过来。
5、万命伞:从1937年至1948年,闵行镇逢十二月初八都举行理教出会活动。行街队伍中有大红平顶伞,用大红绸缎精心绣制而成,高约一丈有余,伞顶直径为四尺。
6、鹬蚌相争:称蚌舞,又叫蚌壳灯、蚌壳精、捉老蚌等。20世纪30年代初,塘湾、北桥等地元宵、城隍出巡、灯会等时,多次表演此舞。1984年国庆35周年时,又恢复此舞表演,深受群众欢迎。该舞主题鲜明,情节跌宕有序。表演无固定程式,须配合默契,方能妙趣横生。
7、鲤鱼灯:鲤鱼灯,俗称鲤鱼跳龙门,当年盛行于老闵行和塘湾、北桥、马桥等地区。1983年后,塘湾地区又恢复排演。1990年,上海汽轮机厂排演了《鲤鱼跳龙门》,在行街表演时受到人们热烈欢迎。
8、一任官:嘉定县称驿人官,流行纪王、诸翟等乡。此舞由江苏太仓传入。1904年初,诸翟乡侯伯全首先扮演。抗战胜利时,表演此舞,曾轰动附近各乡。后有侯家文继承前辈舞技。1987年上海县首届艺术节时恢复表演。
9、桃花篮舞:前身是挑盐篰,流行于浦东陈行、杜行等地。从挑盐篰逐渐发展为“挑花灯”,先是去了饭箩,用狼角灯、六角灯,进而到花篮灯。建国以来如土改胜利、工商改造、人民公社成立时,因庆祝活动在白天进行,挑花灯也就改为挑花篮舞。
10、摇荡橹:流传于陈行等黄浦江沿岸地区,一男两女(早期女角反串)合演的道具小歌舞。舞蹈粗犷而诙谐,具浓郁的江南水乡风味。
11、马灯舞:俗称跑马灯,流行于北桥、马桥地区。1984年国庆节,北桥文化站复排此舞。马灯以篾竹为架,绢绫纸糊,分马头和马尾两节,用彩带安于表演者腰部前后,载歌载舞。